暑假去哪?向你安利苗寨吊脚楼
- 来源:腾讯网
- 时间:2023-08-13 20:52:52
撰文 / 孙旭东(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审核 / 李佳琦(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PART.
(相关资料图)
01
苗寨吊脚楼
承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的干栏式建筑(在木柱底架上建造的高出地面的房屋),并在适应山地环境中不断变化、完善。2006年,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PART.
02
把平房抬起来的楼
苗寨吊脚楼(以下简称“吊脚楼”)为穿斗式榫(sǔn)卯(mǎo)结构的木建筑,其营造技艺是苗族匠人传承下来的古老建筑技艺,蕴含的生活艺术是当地人民的智慧结晶,有重要的艺术、历史、科学和民俗价值,可谓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瑰宝。
苗族由中华上古时代(夏朝以前的时代)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苗蛮族(上古时代的部族名)演变而来,后来迁徙到黔东南(贵州省东南部)。吊脚楼在苗语中意为“把平房抬起来的楼”,这是因为苗族百姓迁入黔东南后,为适应山地环境,留下平地作为耕田,选择在30~70度的斜坡陡坎上建造房屋。造房时,利用倾斜度较大的山坡固定房屋一侧,使房屋前半部分凌空悬出,悬空部分以木柱支撑,形成吊脚柱。
吊脚楼一般有3层:上层用于贮藏粮食,收获的作物放进去可防潮霉,是天然的粮仓;下层用于堆放杂物、圈养牲畜;中层除卧室、厨房外,还有接待客人的中堂,并建有下设条凳、上连靠栏的木制阳台,俗称“美人靠”,供人憩(qì)坐、倚栏凭观。
PART.
03
不用一钉一铆 却巍然屹立
吊脚楼的框架不用一钉一铆(mǎo),全部由榫卯衔接,而且木匠师傅从不用图纸,而是根据地形、地基和主人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建楼方案,仅凭墨斗、锤子、凿(záo)子、锯(jù)子等传统工具,便使木构件衔接紧密、环环相扣,让一栋栋吊脚楼巍然屹(yì)立于斜坡陡坎之上。
从外观上看,吊脚楼是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兼具典雅、灵秀之美和挺拔、健劲之美。柱、枋、梁、檩皆互为垂直相交,在三维空间里构成相互垂直的网络。从横向上看,吊脚楼上、中、下部各由一个三棱体和两个长方体组成。这样建构,除了保障结构稳定之外,也显得端庄稳重。
知识拓展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之抬梁式与穿斗式
抬梁式和穿斗式都是中国古代木制建筑的重要结构形式。
抬梁式木构架的建筑,粗梁大柱,柱子将梁抬起,梁承托檩(lǐn)子(也叫檩条,用来支撑椽子)。适合大型的宫殿坛庙类建筑,例如故宫的太和殿。
穿斗式木构架的建筑,柱子细、数量多、密集,柱子直接承托檩子。适合小型的民居建筑,例如吊脚楼。采用穿斗式木构架的吊脚楼,结构虽然简单,但稳固性强,不仅能充分利用当地木材,以小木材盖大房,还具备良好的通风、防潮效果。
知识拓展
榫卯与中国传统木匠工具
榫卯是中国传统建筑、家具的一种结构方式。它通过凹凸不同的木构件,让凸出的榫头与凹进去的卯眼互相咬合。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的先民就已经使用榫卯技术建造干栏式建筑了。
不管是中国传统建筑还是家具,都离不开墨斗、凿子、锯子等木匠所用的传统木工工具。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也最耐久的一类,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多面,也更重要。”一栋栋依山临河而建的吊脚楼,与山形水体融为一体,其营造技艺之成熟体现了苗族人民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对传统施工系统的保护,无愧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本文来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原标题《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瑰宝—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撰文/ 孙旭东,美编/周游,有删改,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现订购2023年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只需336元
就能把一整年的知识抱回家!
关键词: